传统物业的痛与悲,是否由社区O2O来救赎?
本文为原创,可在署名“王子凌”和转自“云安社区”的前提下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2020年的疫情,让社区服务对人们生活、生存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得以体现,首先是国家基层机构的真正的“社区”,其次是曾经最不受人待见的物业服务机构。大家紧密配合,分工合作,给全世界交出了抗疫的高分答卷。
由此,也让国家看到智慧社区对于民生、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12月4日,住建、工信、公安、商务、卫健、市场等国家六部(委、局)就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加快发展线上线下生活服务的意见》,事实上给地产/物业指点了方向。
在这之前的2015年就有一个中型物业公司的负责人请我过去探讨有关提升物业产值和服务效能的方法,随后又跟十几个物业公司的管理层、基层都探讨过。企业健康发展的道理万变不离其宗,两个词:开源、节流。
一、传统物业关于开源的痛与悲
物业的传统收入大致有两类:物业费、场地租用费(含广告位)。这其实一直是在打擦边球:广告位租用费、场地租用费、车位租用费。如果现场有物业的服务人员参与了服务工作,场地和车位,倒还可以分一点服务佣金。但事实上,物权是业主共有的,大头的收入难道不该是业主的?只是很多时候,零散的业主没有组织起来维权而已,如果业主方是园区之类的,物业能把这个收入算收入吗?只怕搞不好赔得底掉。
再说了,人工智能的今天,车牌识别和视频监控已经是通用的低成本技术,试问,业主一旦明白过来,物业还能把“我提供了车辆管理服务”作为提取服务佣金的说辞吗?
主营业务是物业费收入,是公司生存的生命线,所以,在传统物业们的脑子里,“开源”的第一板斧,当然是砍向物业费。要么再圈地,扩大服务规模;要么涨物业费。大点的、有点基本的市场资源组织能力以及危机感的物业成立了“多经”部门尝试多种经营来作为第二板斧。增值业务诸如:卖米、卖生鲜、卖水果、送餐、送快递、房产中介,不一而足。
不幸地是,圈地是那么容易的?无主的老旧小区你敢接?地产爸爸交给物业儿子的小区你接得下来?涨物业费你能涨到多少?一次涨50%,还是涨一倍?为什么涨?业主能同意你多收钱?就算同意,凭什么涨那么多?
而增值业务,受制于从业人员结构的传统思想,整个公司有多少员工理解,有多少员工能配合?这些增值业务的主意也不是不靠谱,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推行到后面,自己都绝望了。所谓的增值业务(多经),做得好的,能略微作为些许收入补充,做得稍差的,半死不活,更差的,名存实亡。
二、传统物业关于节流的痛与悲
有物业高管跟我说:我有两个电工,同样的换灯泡,一个用5分钟,一个用2小时。调了各种监控,发现2小时的其实也是5分钟换灯泡,另外115分钟找了个角落在打游戏。我一听,可以,还会调监控,总算是用了点科技,但是,需要那么麻烦吗?
另一个物业高管跟我说:“有个同行跟我说,某个楼盘需要50个保安才够,如果是我来管,只要38个。”这个朋友比较熟,所以我当场就问:“要那么多干嘛?8个我都觉得多了!”
这里看官们先自行脑补一下高速公路收费站的ETC道口比例和三年前相比是什么样?高速公路收费员的未来怎么样?
三、关于物业痛与悲的思考
其实这些都只能说明一个道理,这是笨办法。之所以物业都用笨办法,原因是物业的从业人员长期以来在行业内养成的惯性思维,别的物业都这样,那我这样就没错。
“某师傅”那么卖方便面,那我“某一”这么卖方便面也没错。但是,谁知道出来了个“某团”,人家不卖方便面,同样能方便吃面,结果大家一起傻眼了。只好说:“年轻人不讲武德”。
物业,以前好日子过得太多了,还没有“不讲武德”的“年轻人”来“踢场子”。但,祈求“不讲武德”的“年轻人”别盯上我,来“踢我的场子”,免得两三下就被“KO”的思想,过于乐观了。在各大地产纷纷分拆物业板块上市,打算做强物业板块;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盯着社区的今天,中小物业,你还能混几天日子,你以为你占了地盘就无法被扫地出门?
从柯达,到索尼,再到诺基亚,哪个不曾经是全球顶尖的行业佼佼者,自身的产品竞争力都领先同业几年到十几年,他们这些领先世界的产品现在都在博物馆,作为历史的展品陈列。
当然,在地上奔跑追逐野兔的狮子,完全无法理解鹰为什么可以飞翔、俯冲、捕捉。狮子当然只会奔跑,并且想当然地认为:除了猎豹,本座就是奔跑的王者。
也不能怪狮子不想飞,问题是,谁能给狮子插上翅膀?
四、关于智慧社区
媒体通常喜欢讲点带英文的概念,以显时尚,所以“社区O2O”这种词就出现了。我本人更愿意把其看作是“智慧社区”的一个子类。这些概念性的词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让社区的日常参与者:住户、物业、中介、便利店,真切地感受到“智慧”跟我有什么关系?代个购,团个购,便宜卖点居家日用品这些事,只要开过个小店的小老板,随便找个小程序搞点产品放上去就能做。会操作手机或者电脑后台就叫社区O2O?就叫智慧社区?那“智慧”也太廉价了!
2010年“智慧城市”概念刚提出来的时候,我因为之前供职世界五百强做互联网产品经理,而且操作过几个平安城市,于是一家总部位于上海、业务遍及全球的智能制造兼智慧城市投资商聘我做其区域高管,负责与我的团队在云南和贵州销售智能制造产品和拓展智慧城市类的业务。这样,得以成为国内较早开始学习了解并推广智慧城市业务的人之一。
我操盘做起来的第一个智慧城市项目是丽江古城的“智慧景区”,或者说“智慧商圈”。开始四千多万的投资项目,最后逐步扩大到丽江智慧城市三十八亿这样的规模。听起来大,事实上,智慧城市只要涵盖几个行业。三十亿左右只能说基本满足一个区县级别的投资,还仅只是面上做到都兼顾,至于体验感,那就大家呵呵吧。
想想某讯只做聊天(社交)这一件事,从开始差点倒下,到做透“智慧聊天”这一件事的时候花了多少银子;再想想某里想做聊天(社交),花了那么多银子,结果怎么样就不难理解了?
地产业也有类似的例子,某达的网科单元烧了十几亿怕有吧?从2012年开始招兵买马号称要组建2万人的团队,到2017年折腾不动了停摆为啥?是银子不够吗?某达的实力有几家同行能望其项背?觉得自己实力不一般的物业公司的高管们要不要想想,别说十几亿了,几千万辛苦钱折腾没了你肉不肉痛,还能不能活下去?
智慧城市英文原词Smart City中的Smart,更多指的是聪明的意思,中文里是笨的反义词。所以,是聪明点做社区、做物业;还是跟着前面这些倒下的同行交同样的学费,然后黯然离场,应该不难选吧?
智慧社区是来救物业的命,还是来要物业的命,就看你自己怎么参与进来了。
五、传统物业的危与机
从宏观经济看,投资、内需、出口三驾马车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稳定社会。
但国家近期的新经济战略是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所以事实上把内需(内循环)的优先级排在了出口之前,而制约普通家庭内需释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房价(房奴哪有钱消费)。所以,短期内,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必然是抑制房价,这样才能释放人们的消费能力。地产业不必对房价增长抱有任何幻想。
另外,种种迹象表明,房住不炒的措施里还有一个重点是类似新加坡地产业模式的措施,那就是:从官方层面,统筹更多的廉租、公租、保障性住房资源,提供给中低端收入的消费者购买或租用,以解决中低端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只有中产以上,才有可能会继续消费传统意义上的商品房。
我接触的一些开发商的下级物业公司,目前占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重。也就是说,大量的地产开发商如果想继续生存下去,必然把旗下物业公司这个儿子当作宝贝来养,并以此为突破口,寻求破局和商业模式重塑。各大地产纷纷分拆物业子版块上市已经证明了这种动向:物业作为他们的优质资产,更容易获得二级市场的认可,更容易从资本市场获得转型发展、维系生存所需的资金。
那么,地产爸爸的物业儿子们,你们担得起养爸爸的重担吗?没有地产爸爸的物业孤儿们,你们禁得起大型地产业经营重点全面转向物业的风浪吗?更别提行外的各种互联网巨头们的跃跃欲试了。
中小型公司,恐怕只有抱团取暖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待续)
- 传统地产
- 传统物业
- 智慧物业
- 社区O2O